敢为人先 科技报国 | 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赴昝凌书院学习

来源:西科控股 | 2025年08月04日 14:15:27

 

迎接七一党的生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6月5日下午,西科控股、中科创星、先导院和中科天塔等多个党支部共同组织党员和部分员工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昝凌书院,开展“敢为人先开新局 科技报国凌云志”主题党日活动。

铭记先驱:昝凌其人

 

昝凌(1912-1967),出生于天津市,曾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数学系。1945年赴英国多家航空仪表公司及科研机构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于航空工业的创建与发展工作,主持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等航空仪表,培养了一大批航空仪表研究设计人才,是我国航空工业机载技术及自控所创始人、飞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昝凌书院:精神家园与创新高地为缅怀以昝凌为代表的开创者,传承航空报国精神,打造国家级航空文化科创研学基地与精神文化高地,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筹建的昝凌书院于2024年1月正式开馆。书院南倚秦岭、北望渭川,规划面积52亩,在西安市自控所草堂园区工业遗址上改建而成。这里不仅是对创始人昝凌的深切纪念,更是激励一代代中国航空人砥砺报国情怀的精神圣地。

沉浸式学习:感悟航空伟力与报国初心

 

活动中,参与人员深入参观了智慧飞行体验馆与昝凌精神纪念馆。在智慧飞行体验馆,大家近距离感受了中国航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辉煌成就。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全球领先,中国航空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座座科技丰碑。面对技术封锁和物质匮乏的困境,老一辈科研人员以“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从手绘图纸到数字航电,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种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精神,令在场党员无不为之动容,深刻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背后的坚韧与自豪。

在昝凌精神纪念馆,参与人员被昝凌所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作为中国航空自动控制领域的奠基人,他以身许国,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在物资匮乏、一穷二白的年代,他带领团队白手起家,以无畏的勇气和开拓者的担当,开创了国产飞行控制系统的先河。“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种赤诚报国的责任担当,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观者。同事们由衷感叹:昝凌所长展现的精神,是航空人的骄傲,更是全体科技工作者永恒的楷模与力量源泉。

精神洗礼:凝聚奋进力量

此次活动,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大家深刻认识到,航空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精神,正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学习感悟转化为立足岗位、锐意创新的实际行动,为实现科技报国的凌云壮志贡献力量。西科控股、中科创星、先导院和中科天塔党支部将持续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为赋能公司各项业务发展、实现更长远目标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 

铮铮誓言映初心 · 党员感想摘录

武慧童:昝凌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科技创新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未来,我将以昝凌先生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为“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奉献自己的力量‌。
鱼莹:昝公一腔报国心,凌云壮志航空情。敢为人先勤耕耘,智慧飞行勇担当。前赴后继追梦人,使命传承慰忠魂。
王冰:老一辈航空人自力更生的故事令人震撼,克服重重困难,从零起步研制飞机自动驾驶仪 ,让我想到总书记曾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考察时说的那句话: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这也是我们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心和使命,硬科技自立自强,才是中国突破封锁、走向强大的底气 。
李彩侠:昝凌书院不仅承载着中国飞行控制技术的先驱昝凌先生的传奇人生,更是一部硬科技精神的立体教科书。同为推动科技创新从业者,昝凌先生的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照我前行。
陈烨:身无双翼,心有灵犀。从想飞到享飞,从会飞到慧飞,凝聚着几代航空人的热血与智慧。以昝凌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航空人,不计回报,只求奉献的“大先生”精神,更是令人心生敬佩,激励着新一代航空人、新时代科技事业工作者向着更辽阔的苍穹启航。
纪喆:走出书院,一架歼7耸立初心广场直插云霄,就像中国的航空事业一步步稳扎稳打,从追赶到并跑到超越。昝凌先生的精神是科技创新征程上的灯塔,激励着我们。如今,接力棒已在我们手中,我们这一代人要以昝工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传承航空报国精神,时刻铭记党的宗旨和使命,为“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而努力。
张荣:“想飞”到“慧飞”的凌云之途,是代代赤子以智慧与担当铺就的长征。作为硬科技转化队伍中的一员,我肃立于此书院,恍然触摸到他灵魂深处那团火种:唯以赤诚为基,将实验室的微光转化为大国重器,方是科技工作者对先生至深至诚的告慰,我们一群人也在逐梦中,践行中,倍感责任与使命。
吴一凡:他的一生,是为航空事业拼搏的一生,是为国家强大奋斗的一生。如今,一代代航空人接力前行,沿着昝凌先生的足迹,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奔跑。航空报国志,代代永传承。克难攻坚路,有我辈同行。
李钰:“要让更多年轻人看见,中国航空的脊梁是靠什么挺立的。”这种精神传承在书院处处可见。昝凌书院是科技党建的“红色基因库”,在AI导航、量子PNT系统等前沿领域续写航空报国新篇章。昝凌先生“航空报国”的誓言穿越时空,化作新一代科技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锐气。从飞行控制到空天一体,从跟跑到领跑,中国航空精神始终值得学习,如同隐形的翅膀,托举着民族复兴的凌云之志。
刘炜:参观了昝凌书院,感受到了一代代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感受到他们了对自身学术领域的极致探索,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与事业的敬畏。除了像昝凌这样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背后更有一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才有了如今的军事实力与地位,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与贡献。
李博隆:踏入昝凌书院,了解昝凌先生科技报国的一生,看到一个时代的青年群像: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归国,不断攻克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爱国的拳拳之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开拓,逐渐建立起对应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关注物质之上的更高追求,时刻以使命为驱动,淬炼品格,传递精神。正是一代代青年的不懈努力和传承,才有了当下中国科技的不断突破。作为硬科技从业者的一员,我们也当从小事做起,为硬科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不啻微茫,终能造炬为阳。
蔡茵茹:昝凌在时代的洪流中,虽曾身陷困境,但始终坚守初心。怀揣对党的忠诚和航空报国的初心,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带领团队一砖一瓦奠基机载事业的宏图伟志,誓为中国飞机装上一颗智大脑。这为我们新一代科技创新的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应学习昝凌精神,唯有将“卡脖子”清单刻进民族脊梁,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死磕精神烙入心间,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领航未来。
版权所有: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1093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5号
视频中心